被引排行
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
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提倡主动性、批判性的有意义学习,表达了一种对学习本质的认识,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在真实社会情景和复杂技术环境中更加注重批判性地学习和反思,通过深度加工知识信息、深度理解复杂概念、深度掌握内在含义,主动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有效迁移应用到真实情境中以解决复杂问题,最终促进全面学习目标的达成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深度学习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和丰厚的理论基础。本文在阐述深度学习概念内涵并比较其与浅层学习的差异基础上提出深度学习的若干重要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建构主义、情境认知理论对深度学习的解释和影响,以及分布式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对深度学习引导与调节的理论意义。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
赵国庆;陆志坚;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对"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几种观点,然后详细分析"概念图"和"思维导图"两者之间的异同,并尝试对两者概念加以延伸,以便相互之间更好的结合使用。
深度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构建
张浩;吴秀娟;王静;深度学习的目标面向提升学习者的问题解决、高阶思维、自主学习和知识创新等高阶能力。深度学习评价应以深度学习目标为导向,运用调查、测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深度学习过程及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对深度学习目标进行反思和修订。该文就如何评价深度学习这一问题,提出构建以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比格斯的SOLO分类法、辛普森的动作技能目标分类法和克拉斯沃尔的情感目标分类法为基础的深度学习多维评价体系,以非结构化的深层知识、高阶认知技能、高阶思维能力和高水平动作技能等的形成为深度学习评价的现实标准,构建认知、思维结构、动作技能和情感四位一体的深度学习评价体系,以解析不同领域中深度学习者可达成的预期目标。
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
顾小清;王炜;课堂教学的分析、反思和评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需要采用合适的分析工具。作者对目前典型的课堂教学的量化分析工具FIAS(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FIAS进行了改进,用改进前后的FIAS对一节中学地理课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改进后的FIAS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形。最后指出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的FIAS评价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量化评价,并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
何克抗;本文介绍了BlendingLearning(或BlendedLearning)的新含义,指出这一新含义的提出和被广泛认同,表明国际教育技术界的教育思想观念正在经历又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教育技术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标志。笔者还结合对建构主义的反思、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认识的深化,以及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建构和关于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等4个方面分析了这场教育思想观念大变革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
祝智庭;孙妍妍;在创客运动(Maker Movement)席卷全球的影响之下,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拓了创新教育的新园地。该文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对创客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归纳,并对创客教育在我国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层次解读。在新兴科技和互联网社区的发展大背景下,创新教育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传承了体验教育、项目学习法、创新教育、DIY理念的思想。创客课题的八个要素包括:课题的切身性、课题的复杂性、充足的资源、互动和合作、高强度、合理的时间安排、分享教育、以及新颖性。在我国,创客教育具有贯彻以学生中心的教学思想、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培育"尚技重工"的文化等优势。推进我国创客教育的方式有:设立多校共享的创客中心、提供相应的教师培训、鼓励器材的研发生产、创建社区创客中心、创建良好的激励机制。
“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刘邦奇;智慧课堂是"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信息化聚焦于教学、聚焦于课堂、聚焦于师生活动的必然结果。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应用,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与传统课堂教学流程结构相比,智慧课堂实用教学流程可采取"三段十步"的结构模型,在课前阶段以学情分析为核心,在课中阶段以师生互动为关键,在课后阶段以个性化辅导为重点。该文基于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教学目标及方案设计,实施互动教学,创新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
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该文从课和课程概念的文献研究入手,对微课、微"课"和微课程的概念进行分析与探讨,认为微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属于数字教育资源的范畴。微课与"微目标、微教案、微讲义、微练习"等课程要素共同构成微"课程",与"观看微课、在线讨论、做练习"等学习活动构成微"课",前者属于课程论的范畴,后者则属于教学论的范畴,两者具有本质区别。同时,从微课的"教育资源"属性出发,提出了微课的"目标、内容、教的活动、交互、多媒体"等五大构成要素,并结合当前微课教学实践应用的情况,归纳了微课支持翻转课堂教学、课内差异化教学和课外辅导答疑等三种教学应用模式,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微课的概念和教学应用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
詹泽慧;李晓华;柯蒂斯.J.邦克(Curtis J.Bonk)是印第安那大学(Indiana University)教育学院教学系统技术系(Department of Instructional Systems Technology)与信息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cs)双职教授,曾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信息技术协会授予的数字化新星奖,美国远程学习协会授予的最佳成就奖,印第安纳州远程教育教学创新奖等。邦克曾在世界各地进行了800多次有关网络学习的演讲,发表和编著了200多篇文章和图书章节,主题涵盖了在线教育、大规模多人在线游戏、页面、Wiki图书、博客、开源软件、协作学习技术,以及同步和异步计算机会议等。他于2006年编著出版了《混合学习手册: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设计》(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Global Per-spectives,Local Designs)(2006)、《授权在线学习:关于阅读、反思、展示和实践的一百多个学习活动》(EmpoweringOnlineLearning:100+ActivitiesforReading,Reflecting,Displaying,andDo-ing)(2008)、《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是怎样革新教育的》(TheWorldisOpen:HowWebTechnologyisRevolutionizingEducation)(2009)。邦克教授有着多方面的学术背景:他本科毕业后曾担任美国的注册会计师、研究生博士学位获得的是威斯康辛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工作后他建立了商业网站CourseShareandSurveyShare并一直担任总负责人,现在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知名学者。由于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学术背景,他常常能从交叉和创新的视角理解教育技术领域的问题。混合学习是人们对传统课堂上的面对面教学和远程在线学习进行深刻反思后形成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理论起点处于"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的集合处;而实践起点则源于企业培训。目前混合学习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mericanSocietyforTrainingandDevelopment,ASTD)将混合学习列为知识传播产业中涌现的最重要的十大趋势之一;SloanConsortium等研究机构也将混合学习作为重点研究项目进行了多次广泛调研;2009年,美国教育部通过对1996年到2008年间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的实证研究数据进行元分析,发现:与单纯的课堂面授教学、单纯的远程在线学习相比,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那么,混合学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学习方式,美国学者是如何界定它的,又是如何运用它的?目前混合学习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它将如何发展下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与邦克教授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