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该文从课和课程概念的文献研究入手,对微课、微"课"和微课程的概念进行分析与探讨,认为微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属于数字教育资源的范畴。微课与"微目标、微教案、微讲义、微练习"等课程要素共同构成微"课程",与"观看微课、在线讨论、做练习"等学习活动构成微"课",前者属于课程论的范畴,后者则属于教学论的范畴,两者具有本质区别。同时,从微课的"教育资源"属性出发,提出了微课的"目标、内容、教的活动、交互、多媒体"等五大构成要素,并结合当前微课教学实践应用的情况,归纳了微课支持翻转课堂教学、课内差异化教学和课外辅导答疑等三种教学应用模式,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微课的概念和教学应用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24,728 | 1,035 | 75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2][9][10]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王建军.筏喻的课程观:课程概念的演变与趋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33-42+50.
[5]钟启泉.课程概念与课程研究——与日本佐藤三郎教授的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2,(6):3-6.
[6]但武刚.课程概念界定的五种视角评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4):27-32.
[7]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1]张一春.微课是什么?[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ouw0.html,2014-4-21.
[1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0-12.
[13][25]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1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
[15]郑小军.我对微课的界定[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1a0210102e6ge.html,2014-04-21.
[16]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特点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4,(4):38-41.
[17]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41教育资源建设规范[EB/OL].http://www.celtsc.edu.cn/qhcms/content/jxzyl/40288b88391ed5fd01391edbb05d000e.html#,2014-4-24.
[18][2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19]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20]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LESSONS[EB/OL].http://eduweb.nie.edu.sg/microlessons/guidelines.htm,2014-4-25.
[21]李松林.李文林.教学活动理论的系统考察与方法论反思[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10-15.
[23]可汗学院[EB/OL].https://www.khanacademy.org,2014-4-25.
[24]T EDeD[EB/OL].http://ed.ted.com/,2014-4-25.
[26]张一春.小“微课”,大世界——揭秘“微课”建设内核的十个问题[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shz2.html,2014-4-25.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434
引用信息: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No.330(07):94-99.
基金信息:
教育部-英特尔信息技术专项科研基金“云服务模式下的教室与智能终端技术”(课题编号:MOE-INTEL-2012-05)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