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12 10 No.309 7-11+21
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新媒体环境中的微型学习研究”(课题编号:ECA100368)阶段性研究成果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摘要(Abstract):

深度学习提倡主动性、批判性的有意义学习,表达了一种对学习本质的认识,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在真实社会情景和复杂技术环境中更加注重批判性地学习和反思,通过深度加工知识信息、深度理解复杂概念、深度掌握内在含义,主动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有效迁移应用到真实情境中以解决复杂问题,最终促进全面学习目标的达成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深度学习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和丰厚的理论基础。本文在阐述深度学习概念内涵并比较其与浅层学习的差异基础上提出深度学习的若干重要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建构主义、情境认知理论对深度学习的解释和影响,以及分布式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对深度学习引导与调节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深度学习;;浅层学习;;认知理论;;学习科学
54,468 2,621 423
下载次数 被引频次 阅读次数
参考文献 [1]黄伟.教师基于博客群网络学习行为的实证研究——以海盐教师博客为例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22-27.
[2]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2.
[3]Marton F,Saljo R.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I-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4-11.
[4]雷钢.从AECT定义演变看教育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13-15.
[5]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6]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4-31.
[7]冯锐,任友群.学习研究的转向与学习科学的形成[J].电化教育研究,2009,(2):23-26.
[8]吕赐杰,陈文莉.将科技中介学习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学习科学的角度[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1-7.
[9]Eric Jensen,LeAnn Nickelse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莫雷,张卫等.学习心理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38-142.
[1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9,(1):20-22.
[12]张健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5-82.
[13]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30-35.
[14]贾义敏,詹春青.情境学习:一种新的学习范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1,(5):30-37.
[15]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6]任剑锋,李克东.分布式认知理论及其在CSCL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4,(8):3-6.
[17]周国梅,傅小兰.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2,(2):147-151.
[18]卉爱玲.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反思型教师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16.
[19]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阿妮塔.伍德沃克著,陈红兵、张春莉译.教育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02.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420

引用信息:

[1]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No.309(10):7-11+21.

基金信息: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新媒体环境中的微型学习研究”(课题编号:ECA100368)阶段性研究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