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2期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托底教育强国建设
刘善槐;毋锶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系统描绘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办好农村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托底工程。发展农村教育需要系统回应农村教育“在哪里”“到哪去”“怎么走”等关键问题。对标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农村教育需发展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优质田园的义务教育、多样特色的高中教育、普惠融合的特殊教育。为助力教育强国的建设,应从学校布局、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资源保障体系和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系统发力,推动农村教育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教育强国建设的转型推进与政策路径
薛二勇;闫鸿岗;李健;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既需要明确教育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也需要明晰实践推进的政策方案和发展路径。从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来看,教育强国建设面临四大转型要求。在发展导向上,从注重物质增量式发展为主导的规模配置向重视软件内涵式发展为核心的提质增效转型;从教育标准上,从“标准化”引导下的统一性教育向“多样化”需求催生的多彩性教育转型;在教育方式上,从“固定化”为主的教育方式向“泛在化”为主的智能教育转型;在决策范式上,从“经验主义”主导的教育决策向“循证决策”驱动的监测评估转型。基于转型推进,最终建成教育自身质量强、对国家发展支撑强、国内和国际认同强的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视域下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意旨、困境与突破
张志勇;何赵颖;教育、科技、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必须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质劳动者,实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视域下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尚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高校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滞后;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该文建议从五个方面进行突破,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提升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驱动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构建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良好政策环境。
简论价值教育
杨开城;高梓贤;教育旨在发展人格。人格是由知识系统、价值系统和情感系统组成的,情感系统是价值系统的伴生物。人格发展即为人格的增值过程,也就是人格的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的增值过程。我们将面向知识系统的教育层面称为智识教育,将面向价值系统的教育层面称为价值教育。价值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它可以区分为功利价值、伦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我们需要区分两种关于价值的判断,一种是“X是价值”,另一种是“X有价值”。这两种判断对于教育的含义是不同的。作为知识的价值对应的是“X是价值”的判断,它是价值矛盾体中的一个点,通过学习,它会进入个体人格的知识系统。个体人格中的价值系统对应的是“X有价值”的判断。人格价值系统中的价值之间具有深度差异,深刻的价值与个体精神生命是同一的。从目标角度看,价值教育是一种促使学生创生和维护健康的智慧型价值系统并生成特定的价值赋值能力、价值辩护能力和价值编码能力的过程。价值目标的起点水平是价值理解,终点水平是价值认同。价值教育需要强化以下四个方面:(1)完整丰富的价值体验,(2)价值澄清,(3)足够的自由与尊重和(4)价值引导与惩戒。
真实的虚无:灰色生态学视域下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偏离与对齐
申灵灵;周一鸣;卢锋;张金帅;陆凯莉;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重塑新的社会格局,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促进“人—技术—教育”多元融通的现代教育生态形成。然而,人工智能等各类数字技术加速发展造成的“时空压缩”,会导致一种新型生态污染——灰色污染,使人们丧失对真实世界的体验,有偏离教育根本意图的风险。在“时空压缩”逻辑下,过度的虚拟空间和网络时间引发“教育世界景观异质化”“教育主体生态位偏移”以及“教育关系结构性错位”等危机,将人类推向一种真实的虚无。教育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复杂实践,无论人工智能何其先进,其“育人”逻辑始终不可动摇,因此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要始终对齐人的发展,从目标、速度和价值三个层面优化对齐路径,构建人工智能与人协同发展进化的良好教育生态。目标对齐要求人工智能应用要遵循以人为本这一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速度对齐要求人工智能应用要适配教育应有的节奏,遵循循序渐进的人的发展规律;价值对齐要求人工智能应用要以激发人的身体潜能、丰富心智功能为根本,既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又遵循人的自然发展。
数字化转型赋能实验教学高质量发展:内涵、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王后雄;马善恒;胡天娇;实验教学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创新人才培养诉求的优选路径,是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数字化转型赋能实验教学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实验教学数字化转型具有深化探究实践、创设可视情境、促进方法外显、突破学习场域、构建共享资源的内涵特征。数字化转型赋能实验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主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塑实验教学的生态体系;彰显人文指向,形成互惠共生的人机关系;指向未来教育,有效发挥数据的价值效能;体现主体意识,全面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依据智能时代科学教育的创新趋势,必须通过构建数字化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优化实验教学数字化的支持环境、打造数字化支持的科学实验教学样态、探索智能时代科学教师数字化培养模式、建立数字化实验质量评价全息性系统、推进数字化实验教学应用示范工程等实践路径,发挥数字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赋能作用。
科学教育的政策研究:国际动向与本土启示
胡小勇;张雅慧;李艺凡;刘晓红;科学教育,有助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面临着师资不足、资源分散、协同不畅等发展性问题。该文基于战略计划要素理论建构了“动因、目标、重点、行动、保障”五维分析框架,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发达国家科学教育发展战略的26份政策文本,得出结论:实施科学教育的战略动因涉及教育系统的内外部因素,其目标以创造机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加强教师能力和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通过优先关注社会参与、教师专业发展、未来人才培养及教育体系完善等方向,采取优化师资力量、加强科教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强化协同育人等行动,在安全管理、财政资金、监督评估、师资队伍和政策体系五方面提供保障。结合国际动向研判和中国本土发展需求,研究从提效能、增动能、激潜能视角提出了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科学教育多元合作机制的策略性建议,以期为我国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向度与实践方略
刘和海;谭闵;高幸;王贝贝;科学教育关系到国家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健康等领域,是支撑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石。因此,该文致力于深入剖析科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包括其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以期对科学教育的本质进行重新解读。同时,探讨了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这一基础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科教兴国战略、科学素养的培育、以探究与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以及科学教育所特有的“加法”理念。在实践策略上,提出持续优化的发展格局、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全面设计的评价框架和多方协同的生态模型,这些措施构成了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新体系的行动指南。
个性化同构:阅读教学中语言实践的历程及其本质
于泽元;边伟;语言实践视角下,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交融从而对文本展开意义建构,是一个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的过程。阅读教学中,语言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同构”的历程:既强调“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又要在诸多的“个性化”产生冲突时,以文本“同构”确保文本原初意义的核心结构不被扭曲,使师生在“个性化”与“同构”的辩证中展开意义协商、达成意义共识,消解“僵化复原”“创意解读”以文本或教师独断意义的痼疾。超越技术化的教学过程,本体论意义上的“个性化同构”指向生命成长与社会建构的共生:一方面,“个性化”通过唤醒、充盈学生的心灵而为其提供生命的寓所和精神的家园;另一方面,“同构”使学生汲取共有的知识基础和文化遗产以构筑共情的社会,在辩证中实现生命成长为社会建构铸魂、社会建构为生命成长筑基的双向成就。
教育智能化:技术赋能乡村教育公平的新路径
郭绍青;王家阳;针对技术赋能城乡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提出技术与教育公平之间存在一个中间件的观念,对中间件发展水平差影响城乡教育公平进行了分析,指出乡村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是影响城乡教育公平的最核心因素,是造成城乡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因素。该文在论述教育智能体、智能学习中心等教育智能化的特征与功能基础上,以“人工智能+乡村科学教育”实践探索为支撑,提出在运用“智能学习中心+课程交互学习系统”破解乡村学校课程开不出、课程开不好的现实问题的教育智能化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