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本文从教育信息化内涵的界定、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的分析,以及对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的探索(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则涉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理论以及教与学方式、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等几个方面,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所从事的理论研究和取得的进展,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与评论;其结论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今后的健康、持续与深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7,214 | 978 | 55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in Science[DB/OL].http://telscenter.org/.
[2][3]吕萍.美国TELS技术支持科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09,(4):14-19.
[4][8]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7):1-10.
[5]M.D Roblyer.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DB/OL].http://wps.prenhall.com/chet_roblyer_integratin_3/.
[6][7]ceoforum on education technology[DB/OL].www.ceoforum.org.
[9]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DB/OL].http://www.cnets.org.
[10][1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何克抗.关于发展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深层思考(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0,(5):5-19.
[13]何克抗.关于发展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深层思考(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0,(6):39-54.
[14]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15]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9):18-22.
[16]祝智庭,王佑镁,顾小清.协同学习:面向知识时代的学习技术系统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6,(4):5-9.
[17]黄荣怀,王晓晨,李玉顺.面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设计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09,(1):3-7.
[18]黄荣怀,陈庚,张进宝,陈鹏,李松.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J].开放教育研究,2010,(1):11-19.
[19]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7,(7):5-10.
[20]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7,(8):22-27.
[21]桑新民.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J].开放教育研究,2005,(1):8-17.
[22]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3):24-28.
[23]李艺,钟柏昌.绩效结构理论述评[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5):299-301.
[24]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9,(1):45-73.
[25]程罡,余胜泉,杨现民.“学习元”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2009,(2):27-36.
[26]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1997,(4):12-16.
[27]余胜泉,程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远程教育杂志,2009,(3):3-15.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434
引用信息: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No.288(01):1-19.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