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秀芳;陈家权;王朋利;
在乡村振兴与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背景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下文简称为“国家平台”)赋能的教研共同体成为破解城乡教育发展壁垒、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经大规模调研发现,国家平台在教研帮扶方面效能发挥不足。为此,该研究提出依托国家平台构建教研共同体,聚焦资源、师资、课堂、课题等关键要素并实施全面帮扶,形成多要素协同的实践模式,同时构建了CIPP帮扶效果评估框架。研究以覆盖全国14个市、区、县70所学校的跨区域教研共同体为对象,开展两年多的实践追踪与干预,经过CIPP评估发现,“共同体组建-智能化升级-生态重塑”递进式帮扶体系,有效促进了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的深度融通,大幅提升了资源的适配度及传播效率;名师引领与双师课堂协同机制,充分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切实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研共同体的课堂帮扶路径,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课题帮扶模式,实现了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的双向互促与转化。研究表明,该模式通过精准化资源匹配、数据驱动决策及生态化协作机制,有效缩小区域教育数字化差距,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2025年09期 No.46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 唐烨伟;赵长银;赵华;赵一婷;庞敬文;方东玲;
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是引领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机制,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创新融合“活动理论—互动仪式链—创新扩散理论”的复合型学理视角,分别对共同体建设的组织结构责权、主体互动活动与成果辐射扩散进行论述;并借助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重构共同体政治、经济、社会与教育四维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共同体基本运行模式与组织实践路径的双重逻辑透析。结合项目专家评审意见与问卷调查数据,本研究对2024年验收的项目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实践共同体在运行机制、教师发展、教学创新、资源供给、教育评价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在跨域协同教学、教师主体参与、项目成果转化等现存问题。基于此,该研究针对性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下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创新与实践参照。
2025年09期 No.464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2K] - 陈亮;陈泽寅;廖婧茜;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建设的基本诉求,而数字中国战略为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迎来新契机。在数字中国战略的驱动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数字技术变革同频共振,塑造一套整全性的教育生态格局,助力于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以数字技术变革为逻辑主线,主动融入数字中国战略,与知识体系、产业创新、治理生态、智慧链条的结构要素形成耦合性适切关系。基于此,数字中国战略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以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主体逻辑、价值逻辑的逻辑架构,全面强化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治理组织生态与社会服务能力。为有效应对加速社会转型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如当前数字知识碎片化、数字技术迭代快速、数字信息孤岛严重、数字资源分散等问题,优化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育人基地、推动数字高等教育治理、推动“四链”融合创新,将成为数字中国战略下高等教育强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路径。
2025年09期 No.464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 荆洲;梁祖连;杨启光;
在“双减”政策深化与数字化转型驱动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面临资源分散、沟通滞后、责任模糊等结构性矛盾,其传统运行机制难以适配教育治理现代化需求。针对此,有必要探索数字化转型中形成的“数字教联体”的技术治理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解构数字教联体典型案例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1)在技术协同层面,案例通过平台整合与数据驱动决策优化资源供给模式;(2)在组织协同层面,案例依托弹性治理架构突破主体分散桎梏;(3)在环境协同层面,案例以政策牵引与社会参与构建开放、可持续育人生态。进而,研究验证了TOE框架的解释力,并从“技术协同、组织响应、环境催化”三个维度提出本土的改进路径。该研究为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供了操作指南,助力基础教育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2025年09期 No.464 28-3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6K] - 刘冰;周刘波;蔡其勇;刘子釜;
数字教育资源作为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已经成为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核心动能,在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和校际间教育差距,应对不可预见性公共危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内在机理来看,数字教育资源在破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塑造教育数智化变革的发展需求、纾解资源结构性失衡的现实要求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基于价值共创理论的视角,该文以C市为实践场域,研究认为政府、科研机构、学校、教师、学生以及企业等共同构成了数字教育资源的价值共创相关者矩阵,且在共同创造和提供价值的内在过程中存在多向互动和协作关系。然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仍存在协同共创机制缺失、联动服务能力薄弱、资源供需适配脱节以及实践创新效能不足等亟待破解的困境。基于此,可通过强化治理机制保障力、夯实应用生态支撑力、提升多元主体聚合力、增强教师应用驱动力等维度入手,不断推动数字教育资源价值共创。
2025年09期 No.464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朱新卓;龚燕;
教师职业态度关乎教师发展和教育质量。当前中小学教师存在内卷与躺平两种失范的职业态度。该研究利用半结构访谈,借助推拉理论,分析中小学教师内卷、躺平的类型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根据教师选择行为背后的支配逻辑,教师内卷存在寻求发展、争抢名誉、谋求生存、应付考核四种类型,教师躺平存在安于舒适、逃避负担、陷入挫败三种类型。结构性发展困境、功利主义和优绩主义双重驱动的拉力导致中小学教师选择内卷;不堪承受的工作负担、躺平文化的媒介渲染、编制庇护下的“软抵抗”以及被投诉可能性下的自保的推力使中小学教师选择躺平。打破教师内卷、躺平怪圈应根据教师差异化的职业心态因势利导,从学校、教师、制度等方面改善教师境遇。
2025年09期 No.464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 白茹;张源源;
在教育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愈发成为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为探究短视频等社交媒介对乡村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该研究以中部地区北乡青少年短视频使用的田野资料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乡村青少年对短视频依赖并非限于娱乐与消遣,更是在资源、陪伴与引导匮乏等结构性因素影响下生成的栖居选择。具体而言,乡村青少年与时空境况合力筑造下,短视频承载了不同于学校时空结构的“让栖居”内涵;乡村青少年于其中以“去学生化”的方式存在。短视频中算法驱动的共鸣在持续吸引乡村青少年栖居的同时,也深刻重塑了他们的价值趋向。数字栖居展现了数字时代乡村青少年对自我存在与世界联结的主动探寻,凸显了他们在教育照护缺失背景下的身份挣扎,为乡村教育实践提供了现实依据与理论启示。同时也对当前以算法为中介的世界中教育如何有效回应乡村青少年需求并促进其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省思。
2025年09期 No.464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党同桐;王焕景;
人机共生时代,技术赋能带来认知效率几何级提升的同时,却伴随师生情感互动的算术级衰减,并引发师生情感交往困境:情感交往方式的离身化削弱情感温度,交往目的的功利化导致育人功能的弱化,交往场景的虚拟化加剧情感疏离化。面对智能技术带来的主体性情感危机,技术应用必须服从于教育的人文价值,以师生情感共同体场景化形式强调师生在多维共生场景中的“生命成长”。该文从情感交互、空间重构、角色重构、文化建构和伦理保障五个向度,系统梳理师生情感共同体场景化构建逻辑,并围绕价值导向、技术支撑、互动场域、智能反馈、育人保障机制五个路径展开探讨,以期更好地满足师生情感需求,实现自由而全面的成长。
2025年09期 No.464 63-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 吴文涛;刘翠;杨欣宜;
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教师的教学准备至关重要。研究以信息科技教师为例,追问一个关键的前提性问题:教师是否为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做好了准备?哪些因素影响了其教学准备意愿和行为?该研究采用混合方法,在计划行为理论演绎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式访谈扩充了影响因素模型,并完成了对704位信息科技教师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信息科技教师跨学科主题教学准备行为总体表现一般,教学准备意愿偏低。不同学段和经验的教师跨学科主题教学准备行为有显著差异。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以及行为动机通过教学准备意愿正向影响教师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准备行为;同时,感知行为控制还能直接正向影响教学准备行为。为提升教师跨学科主题教学准备意愿与行为,研究建议分学段开展实操式培训、循序式简化跨学科教学、可持续营造跨学科氛围、多维度提供跨学科支撑、制度性激发跨学科动机。
2025年09期 No.464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李正福;林晓凡;高淑印;熊璋;
信息科技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其质量提升依赖于完善的教研。运用现象图学法对32位信息科技教研员、教师的教研感知状况进行质化分析,发现信息科技教研在教研理念、教研目标、教研内容、教研能力、条件保障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科”与“技”并重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认为信息科技教研在“4个服务”的基础上还应承担起推进教育数字化的任务,探讨了教研组织新架构及其机制,并提出组建专业教研团队、提升教研人员专业素养、聚焦课程教学改革重难点问题组织活动、协调五级教研网络形成合力、完善教研保障制度等加强教研工作的对策建议,以推动信息科技教研转型,强化教研对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改革的支撑作用。
2025年09期 No.464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周驰;杨会云;李佳平;陈敏;
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教师数字素养已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开展教师数字素养的长期动态追踪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发展规律与作用机制,为科学决策与精准赋能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该研究基于2019—2023年对同一地区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持续追踪,依托五年累计获得的169,405份测评样本,综合运用回归分析、非线性趋势建模、聚类分析与多层线性模型等方法,系统探讨了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趋势、演进路径及其关键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教师数字素养整体水平呈现稳步提升趋势,性别、学历与学段对教师数字素养发展速度具有显著调节作用;(2)不同区域教师发展路径呈现出从“意识驱动”到“责任导向”再到“能力成熟”的跃迁序列,乡村教师表现出后发增长优势,城乡差距正逐步缩小;(3)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水平受个体特征、区域环境与时间进程三重因素的协同驱动,其中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结论为教师队伍发展策略优化与区域教育数字化治理提供了参考。
2025年09期 No.464 115-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7K] - 康欣欣;乜勇;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提升学生深度学习能力成为推动双师教学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求。研究根据ICAP主动学习理论的分析框架及其操作定义,立足双师实践共同体协同研修路径和基于ICAP理论的学生深度学习能力提升路径,构建了面向学生深度学习能力提升的双师教学双循环模式。继而,基于高一英语课程为期一学期的实践应用,开展对照检验发现:该模式可有效促进学生学业成就,增强学生深度学习各维度的能力,还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抑制消极情绪滋生具有重要作用。
2025年09期 No.464 126-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7K] - 龚玲;
数字化技术的融入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方法,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实施个性化学习和构建高质量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数字化赋能大学英语阅读的高质量产出导向教学模式,通过明确产出目标,可以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与批判性思考。该模式紧扣“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深刻践行“以学生为中心”“学用结合”以及“以评价促进学习”的教学理念,实现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实践证明,此模式不仅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更有助于培育其在新文科环境下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为国内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思路与实践方向。这一创新教学模式的推出,无疑为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与启示,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与实践。
2025年09期 No.464 136-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